白居易的花非花,夜半来,天明去,
白居易的诗,大都比较明了易懂,但是《花非花》却是特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白尚书在诗中只是用了多个比喻,而始终不交代本体是什么。这就叫人费思量。我们先看原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诗的字面意思非常显豁:这个东西很美,像花,但不是花;很缥缈轻柔,像雾,但又不是雾。它半夜来,天明就悄然离开。它来的时候像春梦一样短暂,离开以后又如朝云一般了无痕迹。那么白居易满含深情描写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第一,是柳絮?柳絮,是文人笔下常出现的意象。首先,柳絮因柳而受文人青睐。柳与留谐音,常常出现在送别怀远诗中。如:王维最为经典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含蓄道尽千古离人不舍之情。其次,柳絮常常貌美如花,轻柔似雪,漫天飞舞,能引起人缠绵悱恻之深情。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就曾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来形容雪花。历代写柳絮的诗很多,但我最喜欢的是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美得无以复加,所以摘录如下: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初读白居易的诗,我认为是描写柳絮的,但是诗中有“半夜来,天明去”,这一点与柳絮无关。柳絮飞扬的时候,不论白昼还是午夜,一样“漫天作雪飞”。况且柳絮也不是“去如朝云无觅处”,苏轼就明确指出“遗踪何在?一池萍碎”。第二,是春雨?春雨也是诗人喜欢吟诵的物象。杜甫的《春夜喜雨》,历来脍炙人口,尤其是其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极为传神。春雨往往喜欢在万簌俱寂的静夜,随着气温的下降而悄然飘临人间,滋润万物而不自以为功。春雨之美,朱自清描写最为细腻:“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烟如雾的朦胧之感,确实似有若无,如春梦般短暂,又如朝云般易散。我再读白居易此诗时,以为描写春雨无疑,但是又一想,春雨再美,也与花无关,它们属于不同的美的范畴。第三,是佳人?《唐诗鉴赏辞典》上,就似乎认为白居易是借本诗写佳人的。大意是这样的:此诗前一篇是《简简吟》,写一个年轻女子苏简简年仅十三就生命早逝,“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青春之花过早地夭折了。其后的一篇《醉歌》则借歌妓商玲珑表现年华老大,青春易老的感伤。这些生命是那样的美丽动人,但是“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那样的短暂,易碎易逝。《花非花》同样表达了相似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叹惋,而且因之含蓄而显得更为深沉。但是以上的说法,与诗中的“夜半来,天明去”,不够吻合。有人认为,那些歌妓就是半夜来,天明去。但是我觉得这样理解,未免低俗化了白居易。况且这些歌妓也并非“去似朝云无觅处”。第四,是灵光?人遇到困窘难解之事,有时思索久之,往往灵光一闪现。那出现的瞬间,美丽如花,让人心下舒畅。但是再细细追思,又缥缈难觅。这些灵光,往往在夜深人静之时,才会偶然来到我们面前,但又稍纵即逝,了无踪迹。但是如果是一个有心人,睡眼矇眬之时,能清醒地记录一闪现的灵光之尾,那灵光也不会真的“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的这首诗,读过无数遍,也想过无数次,但是总也没有一个满意的解释,希望无所不能的网络亲友们给以指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tslg/11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你想没想过,日月星辰的辰是指什么梧
- 下一篇文章: 古诗文里的写作方法3春夜喜雨之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