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清朝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春夜喜雨》一诗生动、贴切地写出了夜雨的特点,还写出春雨之妙,是一首描写春夜细雨的佳作。这是杜甫在草堂初期的作品。这段时期,他暂时从动荡生活里挣脱出来,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心情也相对舒展愉悦,创作了一批富有闲情雅致的作品。本诗既咏物,也抒情,赞美了春雨润物无声、不求人知的无私品格,表达了诗人因雨落的欢喜。首句以一个直截了当的“好”字表现出诗人对这场及时雨的态度,兴奋之情也溢于言表。雨之所以“好”,是因为它“知时节”;因其能“知时节”,故而做到“当春乃发生”。春天的雨只是一种自然景观,当然不能洞悉时节,体贴人意,此处是拟人化的处理,诗人采用移情手法,赋予无情的雨以感情,把它从无情之物变成有情之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句重点通过听觉感受写“好雨”的特点:春雨总是随着和风,趁着苍茫的夜色,悄无声息地来到人间,它滋润万物却默不作声,显现出无私的特点。诗人在颔联中依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一“潜”一“润”,塑造出了一位踮着脚尖、放轻脚步的春之精灵的形象,写出了雨水的神韵。这一联格外能体现杜甫敏感的情思,学者孙绍振曾说:“只有心灵过细的人,才能感觉这本来不可感觉的感觉;只有具有精致的内在感受力的诗人,才能为生命看不出的潜在生长而体验到的默默欣慰;只有关切国计民生的人,才能为一场无声的细雨感到由衷的欣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颈联从春夜之雨转向春雨之夜,通过较为宽阔的视角,描写雨夜江边的景色。前一联侧重写声音,这一联侧重写形色,不过写的不是细雨之形色,而是雨夜之形色。这个夜晚,阴雨密布,田野间的小路黑漆漆的,只有远处江面上停泊的船只上闪烁着明亮的灯光。“俱黑”与“独明”,通过鲜明的对比,夜路愈暗而灯火愈明,二者互见,体现出了诗人的辩证视角。“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从写实转为想象,描绘了雨后锦官城里的美丽景色。锦官城是四川成都的别称,自三国时期开始,大量织锦工匠汇聚蜀汉成都,这里成了蜀锦的生产和集散中心,因此成都也叫锦官城、锦城。夜雨不知何时停了,经历了雨水润泽的万物愈发显得生机勃勃,整座锦城都被雨露妆点得分外妖娆。这两句中,“晓”字切合前文的“夜”,而“红”、“湿”、“重”三字分别从颜色、形态、质感三个角度写出了雨后花朵的特点,让人眼前浮现出了花繁叶茂、红绿分明的蓬勃春景。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诗题中的“喜”字并未出现在正文里,但喜悦之情却流露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首联喜的是春雨的及时到来,颔联喜的是润物无声的品格,颈联喜的是雨意浓浓的景象,尾联喜的是雨过天晴后的花艳景美。全诗语言清丽,结构紧密,寄情于物的同时又寓情于景。诗人用词精练,写景精致,修辞精妙,热情地歌颂了润物无声的春雨,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tslg/11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