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专家雨水养生,重在防湿
雨水节气介绍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雨水,也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太阳黄经达度时,是二十四节气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水节气的来历及养生小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雨水节气的由来古时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过后春季的养生原则是什么保护升发的阳气是春天养生的总原则,雨水节气也要顺应这个总原则,医院国医中心专家和大家聊聊雨水节气养生的重点是什么?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地湿之气渐生,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要注意健脾利湿,正所谓:“春回大地挟湿气,脾胃最易受侵袭。”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同时饮食方面少酸增甘,少食温热之物,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防上火。适当运动,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保持心情愉快,戒暴怒抑郁。因此,雨水节气的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同时兼顾疏肝理气。1.防湿邪,护脾胃。春季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但人体在这雨水的长期“滋润”下,不仅浑身会感到黏腻、不舒服,往往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这是由于脾胃受到湿气困扰所引起的。《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雨水节气中,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故养生应注意防湿邪入侵。由于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毛孔舒张,体热外泄,寒湿易于入侵,导致关节炎、感冒、肺炎等疾病高发。2.防倒春寒雨水时节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养生重点就是——“春捂”。雨水过后,气温逐渐回升,空气湿度增大,气温偏低,是寒去热来的转折初期。医院国医中心陶睿医生提醒大家雨水节气期间,最容易出现“倒春寒”,掌握正确的“春捂”方式十分有必要。尤其是老人、产妇、体弱者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如不慎受风冒雨,或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更易深入,以致病深难治。春天阳气的浮动会导致一些人身体根基不稳,中焦空虚,小儿多会表现出体虚的病症。高血压病人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定,此类人应特别注意避免熬夜。如何正确的“春捂”呢?应做到穿衣宜“上薄下厚”,捂好背、腹、足底。①背部保暖护好“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②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③“寒从脚下起”,足部保暖身体才能真正暖和起来。3.适当锻炼“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困发生的原因,除了冬春之交气候变化,也还与人们冬天运动较少有关系。《黄帝内经》描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意思就是说,生活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提倡人与自然相对应。春天来了,白天渐渐延长,黑夜慢慢缩短,阳气渐长,阳主动阴主静,阳气生长了人就要顺应大自然的气机,减少睡眠的时间,增加活动的时间。适量的运动也有助提升好心情,因为运动时体内激素会增加,在活动筋骨的同时,也能加强内脏系统的循环功能,还可以有效地分散注意力,平时就适量运动,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这对及时疏导情绪非常有用。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让肝气慢慢地上升。但因为雨水很多,最好不要晨练。4.饮食上少酸多甘《千金方》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雨水时节,养生在于调肝,调肝重在补脾。五行中肝属木,喜条达,在味为酸;脾属土,性敦厚,在味为甘。饮食应少酸多甘,以养脾脏之气,同时宜少量食用辛温,以应春木升发之气。此时春季转暖,又风多物燥,常出现皮肤干燥、嘴唇干裂,口腔溃烂等情况,也就是俗称的上火。应多吃水果补充水分,少食羊肉、牛肉等温热之品,否则辛温太过,肝木过旺,脾土反伤。总之,雨水时节饮食既要注意“春生”特点,又要避免伤及脾胃。医院东院区国医中心名医推荐擅长脾胃病,临证经验丰富擅长针药结合治疗临床常见病擅长调理妇科、儿科、骨伤科等各类疾病挂号预约可以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tslg/11053.html
- 上一篇文章: 明日谷雨,记得做3事,忌3样,尊重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