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行医点点滴滴,看病、读书、思考、写文章,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不网诊、不咨询、不科普、不商务合作……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以中医为乐,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宫斗剧,不少人都喜欢,情节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展现人性与情感。而我比较喜欢研究清代宫廷医案,那可真是一个宝藏,经常给我许多灵感。比如,赵老作为御医的后人,做过专门的介绍。

现代许多人提起太医御医,仿佛就是光拿俸禄不干活,器量狭小,没有真本事的代名词。许多电视剧都这么演,皇帝或王公大臣得病治不好,然后找了个民间郎中,然后用偏方给治好了。

其实吧,医院,现实中那些御医可不是吃素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不仅医术可以,而且为人处世也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皇帝和那些王侯将相可不是傻子,都会想方设法把真正的人才留在自己周围。

太医治不好的病,如果被民间郎中的偏方治好,如果治疗方法再很离谱奇特,是很容易在民间和行业圈大肆流传的。而如果普通医生治不好的病,最后被太医治好了,却很少会引起舆论震撼,这是客观现象。

现代人吃穿都是锦衣玉食,尤其城市,类似古代王公贵族,思想也不像古代老百姓那样单纯,各种职场的争斗,比宫斗还精彩。并且,现代许多人的就医心态也变了,不像古代百姓那样朴实,诚心求医,不少患者都是皇帝的心态居高临下去看病。

所以,作为中医人研究古代太医的行医与用药风格,对于自己的行医很有帮助。给皇帝看病,不仅要有效,还要痛苦小,使用方便,容易接受,还不能用猛药毒药,剂量还要四平八稳,不能随意加大剂量,并且还要有理有据,万一出现无效的情况,能找出自己不是胡乱用药试验,而是有古人或行业规范根据的。你瞧瞧,这与当今的医患关系,药典剂量规定,是多么的相似。

如果研究清代宫廷医案,会发现大量的中医外治方法,痛苦小,皇帝容易接受。还有大量代茶饮的方子,也是考虑到皇帝日理万机,代茶饮更方便,跟现代也很像。如普通小毛病或常见疾病,太医们处理起来很有章法,值得我们学习。

跳出来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界公认理论和实践都处于高水平的蒲老和岳老,本质上也类似御医,给国家领导人看病,有时还出国。

?

比如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先是左侧面部肌肉痉挛,太医给开了外治的方子,用中药蚕沙加适量黄酒炒热后热敷。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是面瘫,也是内治外治一起用。给我们的启示是:1蚕沙热敷是否可以治疗面肌痉挛?2蚕沙热敷是否可以治疗面瘫?

面瘫在现代医学看来,是由于面神经麻痹,有炎症有水肿,蚕沙有化湿消肿的功效,加上黄酒可以活血通络,增强消除局部水肿功效。所以,我在临床用过,有些面瘫患者,如果中医辨证有水饮,就嘱患者用蚕沙热敷,确实有一定疗效。

如果我们再思考,许多积液类疾病,比如滑囊积液,比如关节腔积液,用上蚕沙外敷是否也有效?有一个患者,膝关节上方有一个肿块,轻轻按压,能感觉到里面有水液,做过磁共振检查,做过许多治疗,也吃过中西医万物,无效,我接诊后就是用蚕沙外敷治好的,里面的水液消失了。

再思考,男孩鞘膜积液、腹水、外伤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妇女水样白带、盆腔积液、输卵管炎症水肿导致的排卵障碍型不孕症……用蚕沙外敷是否也有效?有怎样的不良反应?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无限制深入思考我们遇到的许多疾病。也许这就是中医强调的悟性吧,可以根据他人经验思路,或者自己以往的经验思路,进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疗效有所突破。而所有的这些思索,均来自清代的一个普通宫廷医案,你说能不用心研究吗?

赵岩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slgyzz/10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