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这首词写一个闺中女子春日里午后小憩,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淡淡的愁绪,没有了温庭筠词一贯的华丽作风,变得疏淡起来。“南园满地堆轻絮”——读了首句,一股淡淡的哀愁就开始笼罩在我们的心头,但是这一句却没有“愁”字,完全靠意象营造出一种氛围。“轻絮”点明时令,晚春时节,杨树、柳树的飞絮在空中漫舞,然后轻轻落下堆在园子的角角落落。一个“堆”字,可见柳絮杨花之多,仿佛也是这轻飘飘的东西变得沉甸甸。李清照说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贺铸有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像莫名的愁绪被这轻絮包裹。这一句是写景。“愁闻一霎清明雨”——在这一句中才点出整首词的核心情绪——愁。“清明”又一次点明时令。现代人觉得清明有雨,可能得益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是杜牧写的是连绵春雨,而此处是阵雨,只有那么一瞬。春天有雨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吗?杜甫有《春夜喜雨》,俗语有“春雨贵如油”,韩愈有“天街小雨润如酥”等等,都把春雨当成万物复苏的美好征兆,怎么到了这个闺中女子处就“愁闻”了呢?原来是“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这场恼人的春雨就那么一会儿,雨后天朗气清,天边斜照相迎,南园却众芳零落成泥。诗人选取了特定的杏花,展示一场春雨后整个世界凄艳低迷的氛围。虽然是一阵春雨,但是雨后落红一片的世界实在让人心生惜花怜花的情绪来。王实甫《西厢记》里有句“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落红阵阵,满地胭脂冷,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吧。因此,闻着雨声便心生出一种哀愁来。还有可能是思郎不归,“悔教夫婿觅封侯”;也许像杜丽娘二八年华却无良人相配;也许是和情人的见面被这恼人的一霎春雨破坏……上阕表面看都在写景,但是在景物的背后贯穿着一条情感的线索,那就是女主人公的淡淡春愁。第二句现出核心情绪,前后勾连,首句为这种情绪的出场做铺垫,后面两句是这愁的原因和具体化。因为愁作为一种情绪,它无臭无味无色无形,怎么才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呢?引的贺铸的句子,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下阕延续上文的愁,只是将蕴藏在景中的愁转移到了人的身上。“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由此处我们看出这是闺中女子午睡后的情景。“无言”就是不说话,第一,有哀愁在,懒得说话;第二,无人能说话,如果是夫婿外出不归或者情人有约未来,她自然一人独处闺中,没有人能说话排解因为春睡、春雨而产生的的惆怅。所以说无言,不想说也无人说。“匀睡脸”,“匀”是涂抹,揩拭,这里说的是午睡起来,整理妆容。如果之前了解温庭筠的花间词,就能明显感觉,温词里的女主人公往往以华丽的盛装出场,金玉佩环,额黄山眉,此处一笔,这个女子可以说是素颜出镜了。能看出她懒洋洋的,无心梳妆。胡国瑞先生说“枕上屏山掩”最关情,因其身后床榻空虚,所以便生出许多愁绪,也无心梳妆打扮。又为何无心打扮?原来是闺中无人能赏。女为悦己者容,而那个悦己者现在在什么地方呢?由此看,“枕上”一句确实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所有的愁绪都因此生发开来,然后不断印染到周围的景物上,所以我们才能在读词的时候感受到淡淡的愁绪在。“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这两句又强化、加深了女主人公的情绪。黄昏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因为自《诗经》始“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就给黄昏晚归定下了基调,此时倦鸟归林,牛羊回圈,外出的人也要回家。但是此处却没有这样的一笔,那是因为没有归家的人。这也就和上一句“枕上屏山掩”相照应。空床空屋,以至于女主人公的心也是空荡荡的,因为没有寄托,所以才会“无憀独倚门”。“憀”通“聊”,“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不禁想起独居长门宫的陈皇后来。也许真的是这个女子的心上人远出未归,但是惯例,词里应该有只言片语透露给我们,就像“送君闻马嘶”一样,让主人公的愁绪有所指。但是这首词全然不是这样,就像词本身,给我们一种从头到尾的愁,却不知为何而愁,上面的种种原因,也只是我们猜测罢了,有些读李商隐诗歌的那种感觉,全程都在解谜。如果用后现代的分析,可能诗人专门创造出这样第一种结构,把我们引逗进去,看着我们哀愁淡淡,却又不知为何,他在一旁看笑话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slgyby/1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