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写景散文阅读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写景散文阅读技巧 中考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是把自然景物作为描写对象的散文,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借助联想与想象,综合运用叠用反复、比喻拟人、铺陈排比、夸张对偶、移情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抑扬互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等各种表现手法,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绘味,多角度地描写事物,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意境深邃,主旨深刻,结构精巧(形散神不散),而语言又多有优美凝练、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言简意丰、平实质朴、简洁明快等各样的风格特点。 故此,阅读写景散文需要具备以下各种能力要素:①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②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③分析理解文章结构顺序的能力;④借助联想与想象,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体会品味作品多角度地描写事物的能力;⑤透过作品语言,把握作品主旨,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深邃意境的能力;⑥分析理解作品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的能力;⑦分析理解作品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的能力;⑧分析理解作品的各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⑨赏析评价作品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中考的目的就是要检测考生上述能力的形成状况,命题者往往会根据各种能力要素来精心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作为测试的文本载体,然后根据阅读材料来精心构思、研制题目,使阅读能力的测试点与上述能力要素一一对应,合理分布,形成最佳的题型组合。 写景散文阅读的复习指导,如何才能紧贴命题者的思路呢?鄙见以为,选好样本做好例题是关键。下面就以朱自清的《春》作为探讨的样本来详细说明。 文后的题目是笔者仿照中考的试题样式来命制的,每一题都代表着一种题型,每一题都是答题指导的一个例题。教师自读时,需要慢慢地进行,特别是后面的“解析”与“答案”,需要以研究的眼光去分析。给学生导读研究样本时,可先让学生逐题试做,然后逐题讨论,教师逐题点评,逐题指导,重在探究规律,意在举一反三。 下面以朱自清的《春》做例子进行分析: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④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语言情境中理解词语的试题在写景散文阅读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并且都会放在头条位置。要求解释的词语往往是多义的词或者运用其转义、引申义、比喻义、语境特殊意义的词,总之不大会直接用基本义,答题时需要在脑子里转一个弯才行。这一点务必提醒学生。这道题要求解释的四个词语便全都如此。 赶趟儿文中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相恐后地开花“酝酿”,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卖弄”,炫耀,这里是贬义褒用,可解释为“表演”。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2.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④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体会词语运的妙味,分析其表达效果这一类试题,在写景散文阅读试题中也是一道“家常便饭”。这类词语通常具有情态性,多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叠用、反复、移用等修辞手法运用在其中,特别耐人寻味。答题时需要默诵涵咏,细心品味其情状形态,可以运用换词比较、省略比较等方法,在比较中领会其表达效果,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之孤诣用心。 (1)运用叠用反复的修辞,形象地反映出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3)“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还给人以畅快喜庆的感觉。(4)“静默”拟人化的手法,传达出了安静平和的气氛,着力渲染了沐浴春雨的温馨。 3.赏析第②③两小节中画虚线的句子。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句子赏析在写景散文阅读试题中也是必考的题型。这类句子一般都会借助于修辞格的表达作用来增加表达效果。答题可用一种比较格式化的思维方式,即:先说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或什么修辞手法,再说它写了什么内容,最后说这种方法的运用产生了什么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说出给人的感觉)。答题还可以进一步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A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世间“一切”次第醒来,“欣欣然”张开“眼”的情态写得栩栩如生。B句看似正面描写人的活动轻松愉快,其实是在侧面描写小草的绵软、舒适,给人惬意。排比的修辞,短句的连用,读起来轻松明快的节奏渲染了舒适的气氛,“轻悄悄”、“软绵绵”,“ABB”的叠音词连用更增添了温馨的感觉。 4.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这种向外延伸的题目也是常有的,注重知识横向联系的命题者爱出这一类题目。这种试题重在创意,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需要考生有较宽的知识面。这道题只要考生对句子的理解是正确的,把几句古诗比较一下是不难选出的。 C 5.下面关于课文第④小节的理解分析,哪几项是正确的?选出判断无误的一组(▲) ①这段文字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 ②作者写树上的花,是从花多、花艳、花甜三个角度来写的。 ③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多、艳、甜。 ④“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闪亮摇摆的野花,也暗写了阳光和轻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这种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往往有一定的综合性。像这道题,是以一个语段为样本的综合性试题,第①条是关于语段的层次划分,第②条关于写作角度,第③条关于描写方法,第④条关于内容理解,答题时需要逐条对照阅读文本,逐一判别每种说法的正误,最后对选项做出选择。由于这种选择题的形式特殊,必须弄清命题者的出题意图与答题要求。 D 6.对第④节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不能颠倒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 B.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C.“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 D.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 这道题目落点于一个句子的语序细节,意在测试写作思维中的一个逻辑程序,外显为句子的前后一贯的问题,暗示考生要注重写作中语言组织的严密性。这种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师生们一般都不大会引起注意的。 B 7.比较第③小节“春草图”和第④小节“春花图”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分析写作方法的比较,要注意“写法”这个概念,比较的不是内容,而是“写法”,详略处理是写法,表达方式是写法,修辞运用是写法,角度变换是写法,表现手法也是写法,要找准文字的可比性,挑选最主要最明显最突出的来写。这两段文字主要的异同应定位在写作角度和表现手法上。 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而“春花图”此外还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虚实结合;“春草图”以描写形态特征为主,“春花图”则是绘形、绘色、绘声、绘味多角度进行描写。 8.第⑤段共(A)(B)(C)(D)四句话,从人的感觉中的三个角度写春风,请根据提示填表。 这种填表的答题形式在近几年中考试题中也不乏见。这道题从分析理解作品描写的角度变化为落点,检测考生的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填表式试题答题用语必须简洁,要抓住最主要的部分,填写的往往是一两个短语或一两个词。 (A)/(吹面不寒)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摸)柔和/(B)/(C、D)/春风之美妙、和悦 9.有人认为,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因此,三个比喻构成的排比句重复了。你怎么看?谈谈你的理由。 这也是一道语言品味题,品味的目的是认识作品比喻之精当、着墨之精心。设题的目的在于检测考生细心品味作品语言的能力。回答这道题,需要从三个喻体的特性和形态特征上去细心体会,既要看到它们的“同”,更要辨得出它们之间的“异”。 三个比喻并不重复,虽然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是各有侧重点,“牛毛”是细而“密”,“花针”是细而“闪烁”,“细丝”是细而“连绵”。 10.第6小节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句仅仅是写树叶、小草的颜色吗?为什么? 这一题要求透过句子所写对象及其表层意义去分析作品潜在的写作用意。答题时,要把句子所写的内容与整段文字的写作对象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即要把这一句话,与整段文字的行文走势以及与上下文之间的文意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它的角度变化,找出作者的行文思路以及写作用意。 不仅仅是写树叶和青草的颜色,也是从侧面写出了春雨对树、草等自然万物的洗涤滋润。 11.第⑦小节中“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是什么? 要从“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的本义和这里引用这句话的用意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这句话出现在作者描绘了五幅春天的美丽画图之后,处于第二段的卒章位置,又为第三段的赞春作过渡,自然有其特殊的用意。 春是分析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也有希望人们抓紧大好春光之意。 12.课文中个别地方与朱自清的原作《春》有一点小小的区别,现部分摘录如下,请你比较一下,这样改动之后与原作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变化? 比较作品的不同版本是中高考惯用的命题方法,教材编写者的对原作做出任何一点小小的修改都必定经过专业的思考。所以这一类试题既可以让考生在比较中感受编者的用心之妙,又可以检测考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力。答题时要注意,两种情况一般没有截然的优劣之分,只有哪一个更好更优罢了。比较中,考生要说得出更好更优的理由。这道题是要求通过比较说出有什么变化,应当从朗读语气语调发生变化的角度去体会,并进一步领会它对作品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 课文比原作多了一个词缀“儿”字,使原来的词语成了“–儿”的儿化韵,读起来语气舒缓,更有亲切感,更能体现作者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更符合原作清新、自然、亲切的语言特点。 13.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 ②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③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①小题,要分别从三个比喻句的喻体的特征去思考,结合比喻后面的补充描述去作分析,春天的新、美、力(健)的特点就很容易概括出来。第②小题,要把三个喻体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的观照,从“娃娃—小姑娘—青年”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喻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所以不能颠倒的理由也就明白了。第③小题,应该从独立成段的表达作用上进行思考分析,还可以从排比段与排比句在朗读停顿的时长差异上去比较分析,用心体会。 ①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新、美、力的特点。含义: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②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一个比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③三个比喻独立成段,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若合成一段,它们各自表达出的春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会削弱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14.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形式,第一段第①②两节,写“盼春”。第二段第③至⑦节,是“绘春”。第三段是第⑧至⑩节,是“颂春”。 B.作品具体描绘了五幅画面,以前四幅画面为第五幅画面作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C.散文运用火热的情感,通过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情怀。 D.全篇充满诗情画意,寓情于景,景中寓理,景、情、理三者交融。 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偏爱于选择性试题的命题者往往会取这样的题型,其优点是涉及的知识能力面广点多。四个选项,每项一个角度,每项为一个知识能力的测点:A项着眼于分段、结构与段意的归纳;B项着眼于段落层次间的相互关系;C项着眼于主题情感;D项着眼于写作技巧、艺术特色。几乎涉遍了写景散文阅读的几个主要的能力要素。回答此题,需要总览全篇,对照文本,逐项分析,要点不可遗漏。也可采用排除法,先将明显可以判断的正确项剔除,留下存疑的或一时难以确定的项放到最后再做抉择。 A(第一段是第①节) 以上是中考写景散文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及答题要点解析,但归根到底,阅读能力的最终形成,还在于阅读的实践,复习教学时要让学生把那些有关写景散文的基本常识和阅读写景散文的方法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积累阅读经验,才能把那些规律性、技巧性知识转化为写景散文阅读的真能力。 #百家新收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slgyby/11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同步练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