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连晚报

文宋英杰图资料片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4月20日,谷雨,雨生百谷,故曰谷雨,是隶属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时春生之气盛极,弯曲的芽儿皆出世,娇嫩的叶儿初长成。草木“卖萌”的时节结束了。

冬吃萝卜夏吃姜,白菜豆腐满屋香。翠芽留得春意在,此心安处是吾乡。

已是暮春时令,花草繁茂,是为荣华。

如果按照气温的标准,一些高纬度或者高海拔的地区依然在“探春”,而南方地区已然开始“惜春”了。在南方,夏在逐步蚕食春的领地。在北方,春在鲸吞冬的疆土。谷雨时冬、春、夏的“三国演义”,冬已衰落,夏待崛起,春正强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便是谷雨时节的风物。南方渐渐进入雨季,落花、流水时节,有人为春之将逝而感伤,但落絮依酒、飞花入衣,似乎是很具有侠士风格的一种意境。

台湾的一位前辈同行对唐诗中吟咏四季的诗章做过一个统计,他说假如描写春的诗章有首,那么描写夏、秋、冬的分别有10首、80首、20首。花草繁盛的春天,也是诗歌十分繁盛的季节。

古人说:“春物方荡,民情以郁陶。”或许人们原本细腻的情感更容易为春天的景物所撩拨,喜忧萦怀。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所以人们对于此时的雨水格外珍视。谚语说:谷雨前后一场雨,胜过秀才中了举。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春天里的泥,秋天里的米。水满塘,谷满仓,修塘等于修谷仓。在人们眼里,谷雨的雨固然珍贵,但更重要的或许是一种预兆:有雨,之后的雨水也丰沛,无雨,之后的雨水也匮乏。

古时,人们关于降雨的称谓,不像现今小雨、中雨、大雨、暴雨这样地客观中性,往往体现着鲜明的情感倾向,如喜雨、德雨、及雨、延雨、淫雨、恶雨、孽雨等等,好恶尽在其间。

对不同季节的雨,古人的态度也迥然不同,于是才有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的说法。在古人眼中,阳春三月,是上苍“承阳施惠”的时节。

虽然都是“阳春布德泽”,但清明和谷雨又略有不同,清明的回暖更显著,谷雨的雨泽更丰沛。谷雨时节的降水量,既多于之前的清明,也多于其后的立夏,不负“雨生百谷”之名。

万物渐渐适应了这种先洒阳光、后赐雨露的流程,于是“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谷雨节气,“时雨将降”。所谓时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应时而至的雨水;二是指飘忽、急促的雨水。雨水多了,也急了。雨,时常会成为一天之中的小插曲,甚至主旋律。

余光中先生在《六把雨伞》第三首《记忆伞》中写道:

雨天长,灰云厚

三十六根伞骨只一收

就收进一把记忆里去了

不知在那扇门背后

只要我还能够

找到小时候那一把

就能把四川的四月天撑开

春雨就从伞边滴下来

蛙声就从水田里

布谷鸟就从远山

都带着冷飕飕的湿意

来绕着伞柄打转

喔,雨气好新鲜

春雨中的记忆往往非常唯美,但或许“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最美的不是雨巷,而是撑着油纸伞,“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谷雨时节,花已落,燕又来。鸟语花香的春季。古人从鸟之语、花之香中领悟到“花开管节令,鸟鸣报农时”的农耕智慧。

谷雨物语是: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谷雨时,静以承阳的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开始催耕,“布谷布谷,磨镰扛锄”。桑叶繁盛,蚕事既登。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南村北,谷雨才耕遍。”谷雨时节,自南而北,陆续春忙,“百工咸理,无有敢惰”。人忙活,鸡也开始忙活,早起的鸡儿有虫吃。按照古人的说法,春天“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虫类出来了,禽类终于不必只吃素食了。

谷雨的花信风事: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说起谷雨花信,我想到《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怡红院里群芳夜宴时的两个小细节。

一个说的是宝钗: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一个说的是麝月:数去该麝月。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上面是一枝荼蘼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开到荼蘼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皱皱眉儿,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罢。”说着,大家吃了三口,以充三杯之数。

“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谷雨时,虽艳冠群芳、韶华胜极,但“开到荼蘼花事了”,便意味着春将不再,当是把酒与春作别之时。自然有人会皱眉,会心生伤感。

谷雨时节,有暖意,但热未至;有凉风,但寒已消。正是不冷不热的时候。之前是一个漫长的取暖季,之后又是一个漫长的制冷季,阳春三月,是最低碳、最省电的短暂时光。

此时乐事

■赏牡丹

谷雨的花信风有三,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时候,洛阳牡丹正是盛花期。硕大繁复的花,像大唐的美人,饱含生机,元气满满。她们知道,即使春天要结束了,也不必颓丧,只把这一季的春光,痛快饱满地绽放。“开到荼蘼花事了。”纯白的荼蘼是彼岸花,有完结之意,带着淡淡的忧愁。相传宋人范镇,每到暮春时节,便在荼蘼花架下,设宴饮酒。微风拂过,荼蘼花像白雪般纷纷扬扬,落于谁的杯中,“浮一大白”,谁便饮尽杯中酒,谓之“飞英会”。“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楝花,是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尾,是春天最美的句号。

■吃香椿

“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谷雨时节的香椿,最是鲜嫩可口。儿时,最羡慕院子有香椿树的人家。每逢春天,树上便长出椿芽,叶梗嫩绿,叶尖是玛瑙般的淡红。细细采了,焯水后切碎,与鸡蛋搅在一起,热油炒开,鲜脆留香。香椿拌豆腐,亦是人们的爱,一青一白,君子食材。李渔赞它:“菜能芬人齿颊者。”梁实秋夸它,有奇香。汪曾祺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吃过了,春还在。

■品春茶

明人许次纾《茶疏》里写道:“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茶,经历冬的沉淀,春的滋养,正是柔润饱满时,又叫雨前茶、二春茶。

中国历史上最会生活的朝代,当是宋与明。有一年,文徵明在山里喝茶。碧绿的山色中,隐着一间小屋,他坐在窗边,眼前是古树葱茏,流水潺潺。水壶刚沸时,那边的桥上,好友正徐徐走来。“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那一天的谷雨,那一天的天清气朗,那一天的相逢,都被他画了下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mxslgy/1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