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丘的幸福生活——“记者走基层·助力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马合口乡梭子丘村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田锐最美人间四月天。连日的春雨,让梭子丘显得格外“精神”。一条如绸缎般漆黑的油柏路绕村而过,道路两旁一排排青砖黛瓦、白墙彩画的白族现代民居临街而立……4月29日,记者走进桑植县马合口乡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雨水顺着屋檐滴落而下,老街两旁商品琳琅满目。“天上‘蜘蛛网’,地上灰尘跑,司机过路不‘歇脚’。”很难想象,四年前,村民是这样形容梭子丘的。自年,张家界市委组织部扶贫工作组进驻该村,先后实施了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8项精准扶贫措施,年该村退出贫困村序列,村民也过上了幸福生活。“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着整个沙漠……”当天下午,梭子丘白族大酒店门口,一群村民已经排好队列,只见音乐一响,抬脚、摆臂、旋转、跳跃……一连套动作行云流水。“以前起早摸黑干农活,现在生活好了,每天吃完晚饭,跳跳舞,身体好!”趁着中场休息,记者在队列中,找到谷桂祥和她唠起家常。家住梭子丘村老屋组的谷桂祥,5年前一直在外打工,生活也算过得去,后因家庭原因她被迫回家。“老人要治病,孩子又要上学,家庭就靠丈夫一人苦苦支撑。”回忆起从前的生活,谷桂祥的话里透露着酸楚。“以前这的人都往外跑,现在都想回来。”年,谷桂祥眼看梭子丘越来越好,她也从中看到了“机遇”,现在,已经脱了贫的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年下来光刺绣就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谷桂祥告诉记者,她现在是旦旦白绣公司的一名“绣娘”,农闲之余,就靠刺绣赚些“外快”,这样即方便照看孩子,又能兼顾工作。在旦旦白绣像谷桂祥这样幸福的人还有很多。自年元月创办以来,先后培训白族妇女80余人次,吸纳白族妇女居家刺绣6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0余人,残疾人10余人。“聚合众多白族妇女碎片化的农闲时间,居家刺绣,把白绣发展成为适合千家万户留守人群的居家产业。”旦旦白绣相关负责人覃春生介绍,该公司提供材料工具,并对刺绣成品进行定级回购,“绣娘”不必担心销售问题。“毛妹子针线拿,手拿针线来绣花……”走进旦旦白绣,就能听见谷春凡优美的刺绣歌,只见她飞针走线,一朵生动的桃花就已呈现在绣布上。“现在,我自己每月就有多元的工资。”今年78岁高龄的谷春凡是桑植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张家界市第一批非物质遗产项目白族仗鼓舞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旦旦白绣的“绣娘”。谷春凡告诉记者,她也有个“创业梦”。“等条件成熟了,我就把家里建成白族民歌客栈,变成咱白族人的民歌集结地……”说着,她脸上不自觉地泛起了微笑,从她的眼中看到了幸福,看到了希望。“不用去大理,梭子丘让你感受纯正的白族风情。”近年来,桑植县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凸显美丽乡村建设。脱颖而出日的梭子丘,成为游客向往的“小大理”,日均接待游客达人。“我们全村已有户建档立卡户中,已有户脱贫。”张家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叶峰表示,要把梭子丘的白族文化推向全省,走向全国,让村民在家门口安居乐业。[责编:上官智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tslg/1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