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李商隐,一位拥有着庞大粉丝量的唐朝诗人,凭借自己独特的诗风魅力,在我国的诗坛上树起一面旗帜。

李商隐的诗用词讲究,韵味更是绵长耐品。

读李商隐的诗,我们总是能够从中感受到或深或浅的愁绪。

比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比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比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

也或许正是诗中那味寻之无迹,思之即来的愁绪,才让人们毫无抵抗力地喜欢上了李商隐吧。

春日忧思发,缕缕困人心;诗巷在本期为大家带来的,便是李商隐写于春日的一首诗。此诗有景有情,韵味品之不尽,句句可称经典。

日日

唐·李商隐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经历完全可以改变他的性情,而一个人人的性情,也往往会体现于他的作品之中。

所以,李商隐的许多诗之所以与“愁”形影不离,也定是与他坎坷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此诗有着春日般的活力,更有着春雨般的哀婉。诗在首句中直点春光、并特写春光:日日春光斗日光;这每一天的春光都和日光在竞相争艳。

春来日暖,万物苏醒,世界一片绚丽多姿。在人们的眼中,没有什么能够比春光更能激发心中的活力,也没有什么更能比春天的景色让人陶醉、怜惜。

首句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来却又别有动人之处。

“春光”二字以最简洁的方式把春天的气息引入诗中,把春天的图画轮廓勾勒出来。而“斗”字则将春光拟人化,不仅一笔点出了春天景色的美好,更是将春天的饱满生命力体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各种可爱物象。

而后面的“日光”又该怎么去理解呢?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阳光”,也可将其理解为“春日的时光”。

当理解为阳光的时候,我们则能看到明媚的春景和灿烂的阳光之间相互掩映、相互竞奇的那般景象。

那么当理解为“时光”的时候,我们则能够看到万物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光阴而努力生长的那种意气风发的姿态。

诗的承句在首句的基础之上很写到了具体的春景:山城斜路杏花香;一条小路横斜于山城之外,路边怒放的杏花飘散着迷人的香气。

这一句的落笔空间比较大,作者将视线拉向远方,把最引人瞩目的景色捕捉下来。其中山城、路、杏花之间形成高低错落的搭配,在突出画面的立体感的同时,也将画面的色彩予以晕染。

可以说,这一句让人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笔下“春光”的模样,我们在品读的时候就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既看到了杏花争奇斗艳的热闹景象,更是嗅到了随春风而迎面扑来的杏花香气。

山也好,城也罢,在这一路开放的杏花的点缀之下,都变得无比美丽。承句于朴实自然中饱含着明丽奔放的力量,的确是韵味无穷。

当我们都沉浸于如画的春光之中的时候,作者在后两句中却将笔锋一转,将几分“愁”怀表达出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做到全然没有心事,从而像春天里的那些百尺游丝一样自由自在呢?

从写作布局来说,此诗是以抒情的方式进行收篇的,那么作者的“情”又显然是以前两句为基础的。

作者正是因为看到了春光,才不由得产生了愁绪,也正是因为春光的触动,才让作者心中的愁绪又在不知不觉中涌现出来。

春光那么美好,但是作者的心情却是沉重缭乱的,这就让他不能地尽情地去享受春天、拥抱春天。所以作者才会道出真实的心声:几时心绪浑无事。而最后一句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者比作百尺“游丝”,把他对自由、疏放的渴望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游丝”是什么样的?是轻盈飘逸、自由散漫的。作者将它与心事重重的自己联系起来,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它上面进行表达,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在前,作者看过多彩的春景,在后,他又看到了自在飘飞的“游丝”。前者触发了作者的愁情,后者又让他心有所悟,激发了他对自由的无限渴望,从而把诗的情感形象化、浓郁化。

不得不说,这首诗不愧出自李商隐之手,真的是句句耐品、句句经典。

杏花春色呼游屐,可叹斯身不自由;各位看官,当读完李商隐的这首诗后,想必你也会有很多的感想吧,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tslg/1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