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过后听蛙鸣,酣然入梦到天明广西旅游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四季复始,又是一年春天。 世人把“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作为春天的信号。其实,花开之前,先听到的是蛙鸣。 一场春雨,一声惊雷,蛰伏的青蛙开始醒来。一只接一只从洞内爬出,一声又一声的呱呱鸣叫。 蛙鸣声此起彼伏,雄伟洪亮,欢悦绵长,仿佛春天动听的大合唱,绵延几里都能听到。这一叫,也叫醒了万物。 △靖西旧州.8.20 △桂柳古运河.5.20 犹记得小时候,枕着蛙鸣声入眠,特别容易入梦。而梦里的场景,经常是一家人坐在田埂边,吹着习习微风,说说笑笑。 △龙胜金坑梯田.6.3 01青蛙青蛙,两栖纲蛙科动物的统称。眼大而突出,三角形头部,两腮鼓着气囊,常见的有黑斑蛙、泽蛙、金线娃、花背蟾蜍等。 △平南安怀乡树蛙.4.18 △双鸣囊泽陆蛙摄影:向军 △崇左板利乡斑腿泛树蛙.4.7 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喜食稻卷叶虫、稻苞虫、眉蚊夜蛾、稻眼蝶、瓢虫等农业害虫。 一只青蛙一年可消灭害虫上万只。是庄稼的保护神,人类的好朋友。 △龙胜乐江乡下寨鼓楼、风雨桥.8.5 △金秀江燕村水车.6.1 △都安会开花的澄江河.10.6 春耕春种是在蛙鸣声中开始的。此时,农田里最美的画面便是,男人们指挥水牛犁地、耙田,妇女们整理秧苗畦、播种。 △那坡县春耕.5.7 △平乐阳安三月三开耕节.4.2 △那坡县扦秧.5.29 △东兰县泗孟乡板良屯扦秧.6.2 如果你在池塘边、河流岸、稻田里看到一对一对相拥在一起的青蛙,那便是雌蛙和雄蛙在配对。 配对以后,雌蛙向水中排卵,雄蛙向水中排精,结合成受精卵,4—5天后,一群群黑色的小蝌蚪就孵化出来了(小蝌蚪又要找妈妈了)。 △靖西旧州池塘.10.21 等到田里秧苗绿油油时,一群群小蝌蚪就变成了一群群小青蛙。在池塘边,稻田里,水沟中,水洼地,青草下,随处蹦跳。而稻花飘香时,小青蛙们又都变成了大青蛙。 从春到夏,青蛙夜夜欢歌。在秋末天气变冷时,又蛰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 △靖西禄峒乡平江村.10.3/15 02蛙鸣与晴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发现蛙鸣与晴雨有一定的关系。 从春季到夏季,每到下雨天,青蛙就会叫得特别响。 △桂林桃花江护神蛙.11.10 晴朗的日子或久雨转晴的时候,青蛙叫声宏亮,一连叫三声以上才停下来休息,几秒后又接着叫,声音均匀又清晰。 雷雨将临之前,青蛙叫声则显得嘶哑,一般只叫两声后就停下来休息,几秒后才再叫,声音极其不均匀,第一声大,第二声小,没有悦耳的余音。而且叫时浑身发抖,看样子很吃力。 由此,人们听着蛙鸣的变化,就知道明天是雨是晴。 △横州市陶村白鹭.4.5 △田阳荷塘牛背鹭.4.19 03文化图腾壮族先民以种植水稻为生,只有风调雨顺才能获得丰收,生活也才稳定。 青蛙捕捉害虫,保护禾苗生长,鸣叫变化又能预告晴雨,因此,成为壮族先民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 壮族铜鼓的鼓面边缘一般都有立体青蛙装饰,这就是图腾崇拜的特征之一。 △上林青蛙铜鼓.3.9 △张小宁与铜鼓摄影:胡可可 在世界文化遗产宁明花山岩画上,也可见其中人物模仿青蛙的样子,高举双手,岔开双腿,跳着蛙舞,反映着壮族先民对青蛙的崇拜。 △宁明花山岩画青蛙像.3.1 随着图腾崇拜,又演变出祭祀青蛙的的民俗。如“蚂拐节”(壮族人把青蛙也叫做“蚂拐”),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县、天峨县、南丹县等沿岸壮族村寨的村民都会身着民族盛装欢度“蚂犅节”,通过祭拜蚂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成为当地特色民俗旅游名片。 △东兰县壮族蚂拐节.3.7 在广西其它一些地区,如果天气炎热干旱,无下雨迹象时,人们也会通过模仿蛙的动作来求雨,祈求天神及时降雨,恩赐丰收。 △灵山县大芦村求雨仪式.9.25 △靖西青蛙稻草人.11.4 如果问,春天最让人欣喜的地方是哪里? 我会说,是春雨过后的阵阵蛙鸣,总是那样动人心弦,入耳难忘。 春雨过后听蛙鸣,酣然入梦到天明。 听取蛙声连一片,稻花香里又丰年。 -END- *摄影:张小宁(图片未经授权不能乱用) *图文来源:广西旅游年卡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slgy/11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脖子上顶着富贵包就大富大贵天真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