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春分”即将到来,顾名思义,就是将春季一分为二。在农历的月令中通常都是将立春至立夏之间的时间称为春季,而春分正好居中,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秋繁露》、农历书等都对其有同样的解释“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故而古人又时常称之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等。同时,春分的到来还标志着昼夜平分、寒暑平衡的时令到来。春分意味着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水和明媚的阳光,也难怪邵雍曾说“四时唯爱春,春更爱春分”。不过二十四节气在民间却是另一番景象,古代百姓靠天吃饭,春分对农事的影响便不那么惬意。有句俗语说“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坟头”大抵能从中窥见一斑,俗语难免夸张,但个中多少是有些道理。

诗中有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事实上春雨并不都那么“好”。除了题中俗语外,还有许多俗语都反映了春雨稀少的情况,比如这句“春分麦起身,雨水贵如金”。物以稀为贵,雨水也不例外,足见古人春分前后盼望甘霖的心情。尤其是陕西一带,春分前后气温快速回升到10℃左右,冬小麦返青过后就进入了积极生长的拔节阶段。所谓拔节又被称之为孕穗期,是小麦小穗分化的后期阶段,民间把小麦的这一时期称之为“胎里富”,是决定冬小麦收成的关键时期。

如果此时不下雨,不仅水分不足,肥料也难以充分吸收,小麦的养分将因此而“先天不足”,从而严重影响小穗的分化,就会出现穗少穗小的情况,意味着减产歉收,百姓称之为“胎里贫饥”。相反的,如果春分前后雨水充足,即可保证小麦养分的吸收,如此一来小穗的分化便又多又大,民间将这样的麦穗称之为“麦山”,这就意味着冬小麦的丰收基础已经奠定。对于农耕为生的古人而言,歉收的情况下还有苛捐杂税,这无疑是灭顶之灾。在本就民生维艰的古代,缺粮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死亡,也无怪乎俗语中说“遍地起坟头”。

除了冬小麦以外,陕南地区还会在春分时节进行播豆和育秧。因为气温的回升,汉江两岸气候已经变得暖和起来,而当地多在坡地和田棱上进行豆类作物的播种,以满足种子发芽对地墒的要求。而此时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水分,发芽期的种子有着百分之一百多的水分吸收率,水分几乎是种子重量的一倍,所以当地百姓通常都会在春雨之后及时播豆。随着豆类的播种结束,气温再度上升到20℃,这正好符合秧母田的最低温度需求,刚播种完豆类的百姓又要马不停蹄的开始播稻育秧,故而当地又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豆子后育秧”的说法。

总的来说,古代许多地区农业的水利灌溉条件非常落后,因为地势及地理原因使得人为灌溉杯水车薪。所以古代除了战乱以外,每年因为歉收缺粮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靠天吃饭”的背后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悲惨现实,在贫瘠偏远的地区因为无雨歉收而出现“遍地起坟头”的情形怕也是古已有之。不过这些俗语都有明显的地域性,比如长江以南的地区,在春分前后降水量剧增,时常出现洪涝灾害,古人称之为“桃花汛”,所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大抵如此。而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自然灾害有了更多科学地保护,我们真的是历史至今最幸福的一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mxslgy/1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