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顺应自然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由来的详细阐述:起源背景起源地: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这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历史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古人就根据天象和物候变化,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节气不断被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确立过程纳入历法:公元前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这一举措标志着二十四节气正式成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划分方法: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后来又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则是来自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节气含义命名: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例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温度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天气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物候现象。顺序:二十四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顺序排列,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时间。为了方便记忆,人们还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文化意义农业指导: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天象和物候变化制定的时间知识体系,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帮助农民把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文化传承: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二十四节气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五天为一侯,每一侯皆有不同,来看看你最期待的节气吧~立春立春:又称“打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这个意思。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俗话说:“立春日,水暖三分。”这意味着立春之后,气温逐渐回升,河水开始变暖。立春时节,是万物复苏的起点。农谚有云:“立春一日,百草回芽。”这意味着随着立春的到来,大地开始回暖,草木逐渐复苏。此时,民间在这一天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有立春祭灶、咬春等习俗,寓意着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家庭幸福。同时,人们会开始准备春耕,播撒希望的种子,期待来年的丰收。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正好赶上六九,民间又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立春之日人们还有吃春饼、咬萝卜的习俗。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在古书《逸周书·时训解》便有记载:“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陟负冰。”此时万物萌动,虫子也开始振动,水底的鱼群感知到阳气,间或游到冰渣上。一年开始,万物崭新。立春宋·白玉蟾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雨水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这形象地描绘了雨水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此时,农民们忙着施肥、浇水,为春耕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雨水节气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人们纷纷投身于绿化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一侯时,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又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日,草木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惊蛰惊蛰:“惊”指的是雷声,“蛰”说的是冬眠的虫兽,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故宜食梨。惊垫时节,天气转暖,春雷始鸣。俗话说:“惊垫过,暖和和。”这标志着寒冬已去,春意盎然。此时,各种动物开始苏醒,农民们也开始忙碌于春播春种。在民间,惊蛰还有打小人、祭白虎等习俗,寓意着驱邪避害、祈求平安。因为该节气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在晋北地区还有吃面条、吃粉条的习俗。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一候桃始华。说的是惊蛰时节,桃花开始盛开了,即将迎来姹紫嫣红。二候仓庚鸣。仓庚,也就是黄鹂。说的是又五日后,鸟开始鸣叫。三候鹰化为鸠。再过五日,“鹰”逐渐变成了“鸠”,也就是布谷鸟。古人认为鹰在感到春天仁和之气时,就变化成柔和的布谷鸟;而到了秋天肃杀之气正盛时,又变回了凶猛的鹰。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春分春分: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春分的气候特点是天气温暖、阳光明媚。春分时节,昼夜平分,气候温和。俗话说:“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这预示着春分之后,雨水将逐渐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此时,农民们忙着除草、松土,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春分还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春分一般在阳历3月21日前后。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玄鸟,在古典经籍中多有记载,现代人认为,“玄鸟,燕也”。“玄鸟至”说的是天气变暖,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并开始筑巢。二候雷乃发声。古人认为雷声是春天阳气增多之后与阴气相摩擦所产生的现象,春分时节阳气在突破阴气的阻隔时发出了轰鸣的雷声,并开始出现了闪电。七绝·苏醒宋·徐铉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清明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清明时节,气候温暖,草木茂盛。俗话说:“清明雨星星,一棵高梁打一升。”这说明了清明时节的雨水对于高粱等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此时,农民们忙着播种、插秧,同时也是扫墓祭祖的时节。在民间,还有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习俗,寓意着放飞心情、迎接新生。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一候桐始华,白桐花开始盛开;二侯田鼠化为鴽,田鼠难忍骄阳的炙烤躲回洞里;三候虹始见,有了雨水,彩虹开始出现。春意阑珊,锦瑟低鸣;生活明朗,万物可爱;正是最美人间四月天!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谷雨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在阳历4月20日前后,这段时间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气,提高免疫力。谷雨时节,降雨充沛,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俗话说:“谷雨麦挑旗,立麦头齐。”这描绘了谷雨时节小麦生长的景象。此时,农民们忙着施肥、浇水,确保作物茁壮成长。同时,谷雨还是采摘茶叶的好时节,人们纷纷上山采茶,品味春天的清香。一候萍始生二候呜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谷雨后,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提醒人们要开始播种了,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暑气渐盛,万物丰茂。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中唐·元稹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立夏立夏: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夏,在古语里是大的意思。万物至此经已长大,得名立夏。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立夏一般在阳历5月5日前后。农谚有云:“立夏不下,型耙高挂。这意味着如果立夏时节没有降雨,那么今年的农作物收成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农民们时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jxslgy/12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青岛雨中赏花,美在这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