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增加了考察学生阅读赏析的内容以来,几乎所有的语文考试题中,都会出现阅读赏析题。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无一例外。

那么,阅读赏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设置这样的考试题,是希望孩子们怎样去阅读呢?

阅读能力的三个层次

对于一篇作品或一部书籍的阅读,可以分为三个能力层次。

一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知道”的能力。就是能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它包括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与手段,运用了哪些词语与句子。

二是阅读赏析。阅读赏析是“欣赏”的能力。它要求孩子们在读一部作品时,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秀之处,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子就是好的。而且对这种“好”有真切的感受。

三是阅读评论。阅读评论是“评价”的能力。孩子们不仅要能读出作品的好,还要能发现作品的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能用自己的思维体系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作品。

阅读理解是运用语文知识去比照认知作品,阅读赏析是用情感去体会作品,达到与作者的共鸣,阅读评论是用理性思维去评判作品。三个层次目标不同,运用的知识和手段不同,对作品的立场与态度也不同。

我们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方来说明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我们拿到一件衣服,能看出用什么样的布,采用什么样的工艺织成的,这就是理解;能说出衣服的款式很流行,体现一种什么样的风格,这是赏析;如果能把衣服的优点和缺点有逻辑,有说服力地表达出来,这就是评价了。

三个层次体现了读者在作品,从“由他”提升到“由我”、从“自发”到“自主”、从“全盘接受”到“有所选择”的过程。

达到阅读评论的层次,意味着孩子们的阅读达到了真正的自由境界,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阅读合适的内容。

阅读考试与答题

目前的语文考试中,阅读赏析题还属于比较基础的层面。常见有三种类型:一是对词语的赏析,二是对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赏析,三是对文章题目的赏析。对整篇文章的综合性赏析还比较少见。

那孩子们又是怎么在答题的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例如:赏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朱自清《春》)

老师们和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会教孩子们这样答题:本句采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和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甚至帮孩子们总结出答题公式: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不仅是对句子的赏析,无论是哪种赏析题,目前都有帮孩子们归纳出答题的套路,还详细地标注了答题公式中每一个关键部分得分与扣分的标准。

我们与其感叹语文学界的“总结能力”,还不如说要感叹考试的强大影响力。问题是,孩子们按照“公式”完成了答题,就是真正实现了阅读赏析了吗?提升阅读的兴趣了吗?感受到了更多的读书的乐趣吗?

真正的阅读赏析是什么

很多孩子虽然在考试中完成了阅读赏析的答题,也得到了分数,但并没有真正赏析到了文章。

他们只是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一个步骤。这文章或这句子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孩子只会回答:老师说过的,就必须这样答。

而真正的阅读赏析,是读者内心对作品有某种体会和感悟。这种感悟包含了知识、经验、想象、情感这四个要素。

任何赏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知识为前提。你先得看明白它“是什么”,是什么字,什么词,什么表现手法,什么修辞,什么句式。没有一定的知识支撑,你看到的只是一些无意义无关联的汉字的堆积,根本谈不上什么赏析。

在赏析中,经验尤其重要。人们的情感和价值倾向都是以自己的经历或经验为基础的。谈到“吃不饱、穿不暖”,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刻骨铭心,九零后零零后嗤之以鼻。生活在北方的人,观赏雪花在空中的曼妙,这种心情与感受是一直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这就好比,你可以知道一颗糖是甜的,但没有吃过糖,那么这种味道让你能产生什么感受,则永远是一片空白。无论你多聪明,也无法模拟出来。所以,要想提高阅读赏析能力,就必须扩大视野,增加阅历,多参与生活,多体验生活。(是不是没有经验,不完全不能赏析呢?这属于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大家可以看我关于共情力阐述的文章,本文不详细讨论。)

第三个要素是想象。没有一定的想象力,阅读赏析也无从谈起。比如我们读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可以从修辞上,从语文知识上对它说很多很多。但如果你不能把这句诗在大脑中成功地想象出一幅画面,那么你的内心对它是没有真正感觉的。所以,根据作品提供的文字信息,进行适度与合理的想象,也是阅读赏析的重要方法与原理。

最后一个要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情感。除了获取资讯或知识类的阅读,我们可以说,其他所有的阅读,都是为了追求一种情感上的体验。一篇作品能触动读者的某部分情感,它就是成功的作品,就是读者欣赏的作品。

但是,再好的作者,再好的作品,也无法触动一颗“死心”。例如,对于一个有厌学症的孩子来说,你去让他欣赏“黑发不知勤学早,spandata-bjh-target="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无异于是对牛弹琴。

所以,要想成功的赏析作品,从作品中汲取自己的精神营养,就必须在情感道德方面养正气,养正心。这也正符合语文教育必须同时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这一方针。

总而言之,我们鼓励孩子阅读,提升阅读赏析和阅读评价能力,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的分数,而是让孩子真正具备从读书中获得知识、升华情操、享受艺术的能力,让读书成为对孩子终生有积极意义,孩子们真正喜欢的一项生活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jxslgy/1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