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今年雨水交节时间是公历年2月19日00点43分,农历壬寅()年正月十九,是在凌晨了。雨水节气气候特点是气温回升、日光温暖、暖湿空气活跃、降水增多。“雨水”顾名思义是到了这个时候该下雨了,但是,老祖宗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在黄河流域,那个地区几乎每年都会春旱,那么为什么老祖宗要把下雨很少的这段时间称为“雨水”呢?其实,老祖宗的农谚都是有前瞻性,是提醒农民要做好准备,要开始下雨了!“雨水”是反应“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这个时候我国北方一些地区还是有寒气的,温度还没有大幅回升,一些地区还会下雪;南方地区这时候已经进入早春了,空气清新,春意盎然。老话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说明这时候下雨对农作生长是有好处。古书《逸周书·时训》称:“雨水之日獭祭鱼。”以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过后,天气就要回暖了,降水也开始增多,万物开始萌动,一切冬天的凛冽,都正慢慢化作柔软的甘露落下。雨水节气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意思是说,到了雨水节气,第一个五天,冬天积下冰雪开始融化了,水獭在水里面很容易将冰打破,把捕获的鱼摆放在树木上面,两只前爪拱在身前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第二个五天,大雁感知天地阴阳变化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以适应气候;最后五天,随着天地阴阳交泰,花草树木也开始萌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开始抽出嫩芽,进入早春了,空气清新,春意盎然!关于雨水节气的农谚也很多,分享几个给大家,看一下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还在理吗?一、“雨水不祭鱼,必定有盗贼”这句话出至古人写的《月令广义》,原文是:“雨水日,獭祭鱼,是日獭不祭鱼,国多寇贼”。到了雨水节气,温度开始升温,大地上的冰雪也开始慢慢融化,冰面变得很薄,水獭在水里可以轻易把冰打破扑鱼。如果,水濑不祭鱼,说明温度还很低,冰雪还没开始融化,雨水时节没有按时到来,不能形成降雨。预示着后期降水也会减少或者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出现倒春寒,粮食就会减产,古代是农耕社会,粮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平时温饱都解决不了,没有粮食就会出现挨饿的情况。没有吃的,偷盗抢劫的就会增多,说明年景不好,粮食欠收。二、“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老话说,“九出正月,饿死老爷”,意思是说,“数九寒天”在正月就结束了,说明温度高、升温早,后期容易出现倒春寒的情况,造成粮食减产,连生活富裕的老爷都要挨饿。“七九、八九”如果出现在雨水节气,说明“数九寒天”不会在正月里结束,温度没有提前到来,后期也不容易出现倒春寒的情况,后期庄稼长势好,农民都忙着田间劳作。三、“雨水无雨,惊蛰春寒”“雨水”指的是雨水节气,无雨就是不下雨,“惊蛰”就是惊蛰节气,春寒指的是倒春寒或者寒冷。这句农谚是古人通过雨水节气中天气情况来判断惊蛰节气时段的天气情况。意思是说,如果雨水节气不下雨,到了惊蛰前后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农谚可以让我们判断后期的天气情况好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每年春节3月中旬到清明前是给小麦、大蒜等作物叫返青水,追施返青肥的时间。如果,出现倒春寒会冻伤小麦出的新孽和弱孽,难以形成有效穗。如果,预判又倒春寒的情况,我们可以给小麦喷施磷酸二氢钾+黄腐酸或海藻酸来增强小麦的抗冻性同时还能避免高温出现的旺长现象。四、“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这里的二月指的是农历二月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雨水前后下雨,那么后期雨天就会比较多,整个二月都会一直沥沥拉拉的下。这句话和“正月二十不见星,沥沥拉拉到清明”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如果,雨水前后不下雨,预示后期降雨也会比较少。五、“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这句话是根据“雨水”节气前后的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冷暖情况。意思是说,如果雨水节气前后还比较冷,那么到了惊蛰节气前后就会比较暖和;如果,雨水节气前后比较暖和,那么到了惊蛰节气前后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六、“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这句话是根据“雨水”当天刮什么风来预测后期天气情况。意思是说,如果雨水节气这天刮东风,预示着到了伏天肯定要下雨。写在最后:农谚是老辈人通过日常劳作结合天气情况总结出来的,能够流传这么久说明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还是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农谚都是有地域性的,不能盲目的去套用,还有结合天气预报做好预判,以免造成损失。全文完,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感谢阅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jxslgy/10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