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推荐的央视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真
文丨团妈 最近大家都在推荐的《跟着书本去旅行》团妈也去追了一下。 这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由央视出品,以中小学课本中的经典作品为线索,带着孩子们去实地探访书本中的相关地方,目的是想让书本上的知识在孩子们的心里都“活”起来。 团妈看了一下,这档节目现在已经播有两百多集了,确实有很多优点,比如每一集20分钟左右,时长很友好,并且每一期节目都会请到一位资深的文化学者来讲解,也是很专业。但团妈在看的时候,很难把每一期节目是几年级的语文课本会学到的内容对应起来,这点还是比较鸡肋。 不过这档节目就单从“让孩子读懂语文课本”的角度来说,还是值得推荐给每一位家长带着娃一起看! 节目的每一集,都是从一篇课文开始的,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必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吧,这是杜甫在成都生活时所创作的名诗。 节目组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成都的杜甫草堂,让孩子们实地去体会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情景,只有明白了杜甫当时的境况,才能体会到诗歌的意义。 在这一期节目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读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有孩子提问“布衾多年冷似铁”是什么意思?也有孩子问,这首诗明明是写杜甫自己的茅屋经历风吹之后倒塌的情景,但是他为什么会突然联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呢?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家开启了流浪生活,从长安到天水,再到成都,一路的奔波。公元年,杜甫一家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浣花溪边盖起了杜甫草堂。谁曾想,第二年的一个秋天,茅屋被一场大雨洗涤,茅屋上的茅草也被风吹得不知去向,此时的杜甫心中颇为感慨,痛心疾首地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草堂还原了杜甫当时在成都的生活场景。在川大教授的讲解下,孩子们也按照古代的方法尝试扎了一下茅屋,体会了一把辛苦做好的房子一朝被毁的辛酸,整个意象都鲜活了起来。 也只有身临其境,孩子们才能更明白,为什么杜甫在经历一场春雨时,会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了;而经历一场秋雨后,又让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还有这首李白的《蜀道难》,很多孩子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只知道“蜀道难”,却不明白究竟有多难,节目组也和嘉宾一起来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一同感受李白笔下的《蜀道难》。 在历史上,剑门关凭借着险峻的地势,曾经形成了多个地方的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对于古代的大一统王朝,是一个隐患。 所以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意思是说:这里地势险要,如果驻守的官员不是国家忠实可靠之人,难免要形成藩镇割据之势。诗中也用极尽夸张的语言描写了蜀道之险,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李白而言,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安逸的地方,但是蜀道却如此险恶还是早早地回家吧。 看完这期节目,很多孩子对于“蜀道难”,也一定有了一个更具象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的课文《卢沟桥》,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这就是古代的一个石桥,但是你真的懂它的“设计科学”吗?节目在“走近卢沟桥·科技之桥”这一期中就解答了这个问题。 节目中详细分析了卢沟桥特别的建筑工艺。比如桥梁中运用的“铁柱穿石法”让桥受力均匀,更加坚固,而且有效防止桥基的下沉,这才使得这座有多年历史的桥依旧坚固如新。 不仅如此,节目组还请到了专家做了关于造桥的小实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其中的科学原理,桥也在孩子们心中“活”了起来。 还有在“书本中的民居·独特院落”这一期节目中,来到了山西的李家大院,这座独特的中西合璧的院子,感受不一样的晋汾古建筑。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李氏家族对其代代修缮,扩建成如今的格局。 李家大院的主人曾在年被国家公派到英国留学,并娶了一位英国女子回到山西生活,因此修建了这座不同于当时四合院格局的院落。目前李家大院里依然保留着很多西方元素的建筑特色。 这期节目,同学们还来到了山西平陆县,这里至今有人生活在古老的地坑院中。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建筑,因为黄土高原不生产木材,当地居民就利用黄土厚的优势,开挖窑洞,在洞里居住,大大节省了空间和木料的使用。孩子们也在专家的讲解下,更全面的了解了当地的地坑院文化,和窑洞的修建方式等。 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语文不仅仅是读课文、背古诗,其实书中还有许多信息量极丰富的知识等。 如果没有机会可以实地去探访书中的风土人情,不如就跟着节目去旅行吧~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luanguanyana.com/jxslgy/10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家税务总局沙河市税务局春雨润苗助力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